郞心自有一双脚,隔山隔海会归来,我想,不管我将来走得多远,我都是母校的一株小草,随风摇摇,心向阳光。亲爱的母校啊,我祝福您,蓬勃发展,风采飞扬。
——刘俞彤
传媒学院
我是来自传媒学院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名学生,从高中起,我就喜欢写作,所以我选择了编导这个专业,来到大学之后,我被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吸引住了,社团活动、精彩的课程、各种讲座……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丰富而精彩的。彼时我坐在大教室里,听着学姐学长在讲台上精彩的发言,就幻想某天,自己也能够像他们一样,绽放光彩……
时光匆匆而逝,岁月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昨日我还是一名大一稚嫩的新生,今日我已收拾好行囊,即将踏上奔赴远方的路程。在这个即将向母校说再见的时刻,我才发现自己有多么的不舍。梦醒时分,回忆就像纷繁的电影篇章,在我的脑海里一遍一遍的播放。
大一时我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成为了一名校园记者,那时候的我以为学生记者的生活就是每天听听讲座,逛逛校园,写写新闻,可是真正做起来这个工作,才发现自己身上有太多的不足:新闻不会写,文艺稿件也像高中作文的“三段论”,甚至连采访要怎样进行也不知道。这种挫败感深深打击到了我,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做的不够好?自己怎样才能进步,怎样才能提高?在编辑部中,我认识了几位有想法有能力的老师,亚非老师和李驰老师,总会悉心的教导我,新闻、通讯要怎样写,要注意哪些细节,他们就像朋友一样,帮助我快速的成长。在编辑部里,我还结识了一群小伙伴,大家来自不同的院系,却能因为一次采访,一次排版讨论到通宵,并相互鼓励彼此,工作是辛苦的,但是大家的心里却是甜的,当看到自己稿件变成铅字刊登到报纸上,变成电子版出现在校园网主页上,那份激动真的是难以言表。
努力就会有收获,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担任了大学生记者团的团长。我知道,自己的身上,从此多了一份责任。我不仅仅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要承担起协调团队工作的责任。至今回想起那段日子。我还是觉得特别充实,每天编辑部、教室、宿舍三点一线,有时候为了一篇稿子,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有时一个电话就要出现在采访现场。人的潜力是不断被激发出来的,原本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后来竟也能够在人群面前侃侃而谈了,原本只是团队中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后来竟也能够为大家筹谋划策,这一点一滴的成长都让我感动。还记得一位学妹告诉我,她看到我在讲台上做编辑部的宣传工作的演讲,就想像我一样,敢于在人群面前讲话,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一刻我才明白,成长的累积会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那个会发光的人。
大三一年,我逐渐回归到了课堂和学习中,并剪辑了第一份自己的作品,虽然回头去看显得很幼稚,但对于后期编辑,我又掌握了许多技巧。在这一年,我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证书。在这一年当中,我阅读了很多书籍,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黑塞的《悉达多》和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尤其让我受鼓舞。
大四是迷茫的一年,我总在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曾经在采访海外归来的志愿者学姐学长时,我就渴望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机缘巧合,我在网站上看到了国家汉办在招募志愿者,就报上了名,我选择了尼泊尔,一个幸福的国度。在经过了汉办的考试之后,我有幸来到南开大学参加为期39天的培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我知道自己将踏上一段全新的旅程,去触碰未知的精彩,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尼泊尔,甚至是更多的地方。未来就像一只万花筒,你不知道下一次转动它,会看到怎样的美景,而我,将一直在路上。
母校的泥泞还残留着我们的脚印;母校的操场上还藏着我们的欢笑;母校的教室里还蕴含着我们的气息,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在这里留下了数不清的回忆,在这里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在这里有我们宝贵的青春。郞心自有一双脚,隔山隔海会归来,我想,不管我将来走得多远,我都是母校的一株小草,随风摇摇,心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