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安师】《河南日报》:将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安阳师范学院红旗渠精神“三融三进”育人体系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8-05-24  点击:

(本报记者李树华 本报通讯员苗红果)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多年来,地处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强大动力,坚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校风学风、融入目标定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红旗渠精神进课堂、进科研、进实践,形成了系统化的红旗渠精神育人体系。

“三融三进”育人体系成效显著,一代代安师人以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质、优良的素质和严谨的作风,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自强不息、扎根基层、不畏艰难,有理想,有担当,在困难中拼搏,在奋斗中前行,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自强不息 锐意进取

安阳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地处甲骨文故乡的安阳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安阳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30多年来致力于于甲骨文研究,努力推动“绝学”发展。从学术研究零起点到相继主办中国殷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等,荣获全国甲骨文计算机辅助缀合研究领域的首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甲骨文研究重大委托项目9个子课题中的3个子课题;1985年还是专科学校的安阳师范学院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6名学生成立殷商文化研究班,而现在拥有一个集合文学、历史、计算机、艺术、体育等专业优势的跨专业、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学术团队,该团队中,有60岁开始接触甲骨文,92岁高龄会用电脑分析甲骨文,五年出了五本甲骨文研究专著,摹刻甲骨文20多年自创一套刀法技巧,摹刻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科技成果及工艺艺术奖项的郭青萍;有为了“还原历史的笔画”,先后两次推倒已绘制文字另起炉灶,两次主动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延期结项,最终建成“甲骨文图文资料库”的韩江苏;有“偶然”涉入甲骨文研究领域,之后致力于大数据时代的甲骨文研究,朝着“一片甲骨惊天下”变成“数字甲骨惊天下”方向不断努力的刘永革……在甲骨文研究上,安师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小”学校的“大”贡献。

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3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2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天生残疾的音乐学院2014级专升本学生郑桂桂面对不幸,不怨天尤人,不屈服命运,坚定自信、乐观阳光地笑对人生。2016年,安阳师范学院授予她“弘扬安师精神、自强不息楷模”特别荣誉,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讲,郑桂桂成为了安师“明星”,她脚踏实地、勇于逐梦筑梦的自强不息精神感染着一届又一届安师学子。

创新创业 敢于挑战

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积极探索以红旗渠精神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着力拓展“竞赛+训练”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校承办“2016年首届晋冀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峰会”,遴选6个创业教育二级学院,成立创业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组建就业指导“讲师团”,开展创业大讲堂、卓越教师训练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科竞赛训练、大学生骨干训练营等,探索以“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大赛等10余项学科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体系,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在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中,安阳师范学院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

他们中,有从不顾条件艰苦选择做大学生村官,在滑县新区南关村组建远大轻钢结构有限公司、安阳市豫工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直接增加群众收入1500余万元,安排了300余人劳动就业,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新型麦稻联合收割机配套秸秆打捆机样机的时东升;有由村主任助理到镇妇联主席助理、再到村支书,和村民一起出力流汗改变村貌,用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在村里建起豆瓣酱厂,组织妇女走进村里远程教育课堂,利用网络帮助菜农寻找蔬菜销路,并发挥专业特长当起留守孩子们的“美术老师”的李晓洁;有不顾自身艰苦与困顿,在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打工青年艺术团”,为农民工义务演出,获得“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北京市十大志愿者”“中国青年群英会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代表”“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等称号,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杂志等媒体报道的音乐学院毕业生孙恒;有在校期间创办传媒公司,拍摄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相关宣传片以及多个企业宣传片的史子阳;有毕业后先就业再创业,自主创业的故事被省、市多家媒体报道,同时,作为典型随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典型报告团在河南省部分高校作巡回报告的江毅……他们不畏艰难,敢于挑战自己,在创新创业中“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扎根基层 爱岗敬业

学校培养了10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85%在县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不少人成为振兴农村基础教育的业务骨干,为河南省尤其是豫北地区基础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一届、第二届河南省中原名师评选第一名获得者周照鹏、蔡朝霞均为安阳师范学院毕业生,90后特岗教师任明杰的事迹更是被《人民日报》、教育部新闻办、人民网等宣传报道。

近年来,3000余名安师学子报名参加“西部计划”,302人奔赴西部圆梦报国,其中76人选择留疆扎根,占全国留疆人数的10.7%。从上世纪80年代主动申请支边十多次,志在屋脊育新人的王岐到新世纪涌现出的西部计划“三姐妹”“四兄弟”,在奔赴边疆奉献青春的路上,安阳师范学院涌现出一批典型:担任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法院书记员的志愿者杜伟坚持每月从1000元的生活补助中拿出200元捐赠当地贫困中学生,多年来从未间断;天生怕冷的2009届学生张燕芳放弃县委提供的优越岗位,选择了气温零下30摄氏度的帕米尔高原,筹建成立了焉耆县“花开之声”助残服务队;2005年冬,志愿者贺超峰在乌鲁木齐市牵头组织,使“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活动首次开展;2016年年底,刚到哈密半年的王志豪同学荣获哈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毛潇萍、姬莹莹、高玮玮三名学生被选为西部计划先进典型到全国50余所高校巡回宣讲……《光明日报》在1981年12月和2012年10月两次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先后百余次报道,毛潇萍、姬莹莹先后被选拔为西部志愿者先进典型到全国40余所高校巡回宣讲,《“相约西部”志愿者寻访》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学校连续4次获全国高校西部计划项目考核优秀等次、“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爱国奉献 勇于担当

助力国家汉语海外传播事业是安阳师范学院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又一力证。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积极选拔汉语教师志愿者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累计派出400余名师生到美国、意大利、德国、泰国等14个国家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汉语海外传播的舞台上,他们通过自己让更多的外国朋友喜欢上汉语,他们通过自己让更多海外地区了解中国文化。他们中有2014年12月被国家汉办评为全球“最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之一(全国共10人)的安阳师范学院毕业生、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董文龙,有2014年5月在第13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约旦赛区决赛中指导学生获第一名、公派到约旦的汉语教师、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李小山,有2007年河南省教育部门首批选拔赴海外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十年的青春都奉献给汉语海外传播事业的王明亮,有2015年3月被国家汉办评为“优秀汉语志愿者”(河南省共6人)的安阳师范学院研究生、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孙冉、李晓靖、周吉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语海外传播“舞台”上的安师人。

围绕汉语海外传播,安阳师范学院整合校外资源,联合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苑,成立“汉字文化传承创新联盟”;建立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与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同组成“参观—考察—体验”一站式服务,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000余名来宾参观体验;研发一系列适用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纸质汉语教材、教学软件和地方特色礼品,开发的“汉字演变软件”被世界孔子学院作为教材广泛推广……在汉语海外传播的舞台上,安师人用奉献在爱国的旗帜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已经走过百年办学历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始终是不变的旋律,红旗渠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安师人的血脉之中。今后将进一步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提升红旗渠精神培养人才能力,让红旗渠精神在青年学子的血脉中永远流淌。

(责任编辑:苗红果)

上一条:用奋斗创造美好明天——2022届毕业生寄语 下一条:豫北片区“三市四校”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启动仪式暨工作研讨会议在我校举行

关闭